最近的焦虑越来越严重了。

有媒体问张朝阳“现在还焦虑吗?”

张回答“现在比较平和了。”

记者追问“你是如何缓解焦虑的呢?“

“不去缓解,接受他。”

今年算是我正式从事产品岗位的第四年(从2017年算起),从业这几年里面,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坚持看书,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第一手讯息,持续关注并且对自己对思考证伪。尤其是回到成都后,因为怕掉队,又找回了对工作总结的习惯,时不时还会拉着团队中研发,设计和产品的小伙伴聊一下大厂最近做了什么,以及我们自身的业务上的变化,随着岗位晋升,我也算是终于在朋友圈子里面得到了“称职的产品经理”的认可。

如果说这一切的原动力是什么,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我始终都有些焦虑与迷茫,始终觉得自己懂太少太浅,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记得刚回成都那一会,加了一些北上广深回蓉群,和已经在本地扎根的前辈取经,有人说“你做运营的怎么能做好产品?认清自己是运营的现实,不是谁都可以做产品的。”

2020开年以来,可能各方面的日子都不太好过,也有年前就已离职的朋友,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下家,最长的(朋友)可能还有2个月就赋闲在家一整年了。有一次我做了个小调查,研究那些焦虑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总结下来,大概是这样 4 方面因素:

  1. 对当前的境遇不满,有职业危机感;
  2. 对工作前景不清楚,有不确定的恐慌感;
  3. 对自己的未来疑惑,缺少自信与自我认同;
  4. 生活一尘不变,又找不到变动的可能;

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由十分复杂的知识点构成,草草列举就有这么几点:

  • 设计交互(能说服设计师发挥足够的创作热情,有审美);
  • 基础代码能力(能找api看懂代码,甚至说服研发);
  • 心理学、统计学、用研(知道自己的用户客群到底是谁);
  • 管理学和商业战略(控制老板的预期,还要获得他们的助力);
  • 写作、运营、品牌(既要能写,又要能实践验证);
  • 创投、市场(信息搜集能力);
  • 各类软件的灵活使用(快速的学习能力);
  • 优秀的沟通能力(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太多的能力都只是沧海一粟,了解的越多,收获的信息越多越觉得知识是共通的,因此自身的压力也越大,这样看来,产品经理产生焦虑也不足以为奇了。

可看过的书多就能证明自己的知识体系广泛吗?在各类媒体上经常投稿就能证明自己懂的道理多吗?看到大咖们总结的经验,每隔半天就能输出一篇关于产品设计能力,项目管理经验,需求分析程度的文章,心里总不免产生质疑,其实很多文章无非就是换了标题,内容还是“豆腐三碗,三碗豆腐”,这种学习与输出的方法真的能提升自己吗?说不定这也是他人排遣焦虑的方法之一呢。

产品经理时常扮演团队的核心角色,而当团队内发生冲突,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产品经理就很难作出“圆满”的选择,如果要满足其他人的需求,就势必得延后一些功能的实现。如果总去做别人提出的需求,就不利于本身的思考,可自己思考的过分深入,又可能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有的问题完全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有的方法做起来又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虽然说做好当下的事很重要,可是未来的事又要怎么办呢?

前一段时间我产生焦虑的程度有些爆表,一面觉得当前的工作环境无法给我提供足够的成就感与安全感,团队中我始终找不到可以沟通与交流的同行,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成长速度忽然放缓,我对未来开始感到满满的不确定。

记得那会我连续一周做梦梦到去鹅厂面试,可等到起床梦醒的那一刻,心里失落的感觉不是一点半点,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十分难捱。

不过对大多数人而言,产生的焦虑往往是针对某个要完成的具体事情缺乏安全感,以至于逐步产生了疑惑与迷茫的地方,并最终转化为焦虑。如果过分在乎而又无法改变,随着时间越长,心里的焦虑也会越发深厚。有一种观点认为,克服缺乏安全感所产生的焦虑,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从建立自信开始。

张朝阳认为“当你焦虑的时候,不要尝试去缓解,你越想解决焦虑,你就会变的越焦虑。你应该去完成你的责任,完成你有意义的生活和工作,无视焦虑、接受焦虑。”只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问题总能够一件一件的解决掉。

援引:张朝阳:我曾经想被全世界认可,现在尽职尽责做到自己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