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相信的力量。

因为最近在赶迭代,团队内加班的频率以肉眼可见的频率开始递增,研发同学笑着自嘲说“可能是因为我太菜了,都要开始996了”,不过虽然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倒是在工作之余收获了两个好心情。

邀请 Michael Chen 对我做个小评价,总体都偏向于积极评价,转述下来大概是说“作为五年左右的产品经理,比同龄人更聪明,洞鉴力更好,能够在当下的职业生涯中做出不错的事情和成果,性格也还不错。”

和陈老师聊天的时候又说到冉姐(我和冉姐只是在创宇打过一两次交道),冉姐和陈老师说“还蛮有能力,虽然没有深刻的了解,但聊两句就知道这人如何。”

能够得到了专家和资深大拿的认可是一件足够让人开心的事情,随着心情开始转晴,很多事情的答案和其中原委也就水落石出了。前段时间一直在焦虑的低谷中徘徊,心里也经常怀疑自己是否做到了足够让自己满意的优秀。蒋老师说我这就是不自信的表现。

可我又在心里想“到底什么是自信的本质呢?怎么获得足够的自信呢?”

不自信的缘由

不记得之前在哪里看到一种说法,如果我们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自信”,其实是一个很糟糕的角度。因为“自信与否”属于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心理学能提供的帮助无非是“解释”自信的表象,但无法触及自信的根本。

很多心理科普读物都告诉我们“之所以觉得不自信是因为我们把关注点过多放在了自己身上的劣势上”,简单心理在《自信心这种东西,就是有起有落落落落落落啊》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会产生不自信的几个原因:

  • 自我觉察的产生更容易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弱点,从而带来自信心的降低;
  • 自责与精神上的认知失调也容易让我们在认为自己差劲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 习惯性的生理动作,体态都有可能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心理;
  • 习惯性的负面思维定势可能会让容易引发自卑的挫折无限放大;

但是,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产生了这样几个原因,导致人们会倾向于这样思考呢?

  • 为什么会在自我觉察中更愿意关注自己的弱点呢?
  • 为什么在事情发生后会习惯性的自责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呢?
  • 为什么在与他人沟通时总会习惯性的低声下气,不敢维护自己的观点呢?
  •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觉得努力都是徒劳的,无用的呢?

自信的本质

不妨这样去理解,自信的本质其实“正见”,换句话说,是否能够对事物保持正确的认知与见解,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信与否。如果用一种狭义的角度来解释,就是:

  1. 首先,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和认知事物的思维体系和方法论;
  2. 其次,这个体系在生活范畴与人际关系中大多数时候都是“正确”的。

这里的正确仅是环境中的正确,并非真正的正确。如同办公室政治的发起者由于他人的不反抗与助纣为虐,理所当然的为自己的行为合法化与正义化一样。

办公室政治,性别歧视等等,本身就是一件错误的事情 ?‍♂️。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产生了言行,而所言所行又经常带来负面的结果,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帮助他改变与成长,大概率他会倾向于用负面逻辑思考当前的问题(毕竟从自己身上找到“问题与解决方案”所面临的阻力,肯定比实际尝试去解决问题“简单”的多),久而久之,他自然也就不愿意去相信努力和付出能够带来什么正向的回报了。人不自信的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无法正确认知世界。

换言之,如果你老是出错,老是被人指责,老是被别人否定,那你不可能自信。只有当你在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候,对事物的认知与所产生的行为都是正确的,才更容易变得自信。

如果回归实际,我们会发现一点不自信的人共有的特质: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的。

因为缺乏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对于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物都难以产生稳固的标准,因此就无从判断对错。而多元化、混杂的各种资讯与观点的疯狂冲击,更加容易让一个人陷入迷茫并无所适从。

如同围绕新冠肺炎的各种观点,这到底是一件能够抚慰人心的胜利喜悦?还是一场需要铭记的悲惨教训?因此被扒出的占中言论导致退出全网,到底是民意的胜利?还是资本在背后的舍弃?事情不见得是非黑即白的,而言论自由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面对不同的看法与标准时,如果我没有属于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标准,我就无从去判断和衡量这些不同的看法。

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自信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人的三观建立的过程,在建立过程中,随着不断地与外界磨合,对三观进行完善,等到三观基本稳定的时候,自信也就建立了。

随着三观稳定,人们也就产生了属于自己的评判标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重要,什么是不重要,自己要去做什么,不要去做什么。

如何变得更自信

对于如何变得自信,我以为也有两方面可以产生实际的解决方法:

其一,系统性的读书,系统化的思考,建立自己稳定且一以贯之的价值观。

当然,学习读书与思考去了解某一个学科体系并不是目的,核心的目的是能够通过任何一个系统性的学科,找到对任何一件事情去理解的切入点,而且切入了之后,你还能够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去分析它。

如同相信唯物主义,那我就相信问题总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当问题出现之后我正确的引导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在情绪消逝之后去为解决问题而做出尝试。

其二,相信自己终将变得更自信。

“相信自己终将会变得自信”和“假装自信”是完全不相同的两回事,前者是一个信念,一个你需要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去追逐的信念,而后者无非是不自信的另一种展现罢了。

如同“吸引力法则”,“相信自己终将变得自信”并不只是傻兮兮地对着宇宙许愿。在相信改变会发生的同时,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练习,实践,反思等正向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机结合。既不高估短期实践带来的收益,也不低估长期实践带来的巨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