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么判断产品经理是不是上道了呢?

我觉得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知道应该「不做什么」,知道要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

今天来和大家分享下我最近在管理团队之间的一些小心得和经历吧,在我从事产品经理工作这段时间里,有时候我会觉得团队管理其实是我的一个弱点,有时候就会比较容易陷入无法调动团队的节奏,而导致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战,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会十分看重团队的氛围和整体 sense。

当然了,可能是由于以往的机会和运气都比较好,在我以往长时间合作的团队里,大都是主动积极性比较高的研发,产品,运营或者其他职能的同事,恰好大家价值观和对工作的认同都比较一致,所以我以往其实到也没有怎么需要花费精力去意识到在不同人之间的「能力鸿沟」有多么大。我总觉得,只要一个人不是太废柴,又对自己有基本的要求和主动积极性,那他的职场能力总会随着经验和年龄慢慢积累起来(至少我自己的经历大抵都是这样,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总会在有一天攒出一个很 nice 的机会,然后在抓住这个机会之后再继续进行努力)。

但最近几次的工作却让我有一些担忧,也因为工作中发生的林林总总的事情让我对他人的价值观和每个人对于工作的定义都有一定的怀疑。就拿最近这一两年的经历来说,我见到过太多(几乎 50 位以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了,尽管这些人和我年龄相比差距不大,学历都比较优秀,但是在实际从事产品经理这样一个职业的时候,并不能算得上多么专业,有的甚至都不能满足基本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但这并不代表「人人都能做产品经理」,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技能应该是关于思考方法、沟通方法、工作方法等所有正确方法的一个集合,一名好的产品经理不仅要会 4 大文档(BRD 商业需求文档、MRD 市场需求文档、PRD 产品需求文档、FSD 功能详细说明)等产品经理从事工作的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正确思考、有效沟通、结构化方法论等很多其他隐性的能力。

我见过从运营,设计,市场,研发等各种行业转行的产品经理,也有认识一些从业务分析师,数据分析师,售前经理等各种细分岗位转行成为产品经理的小伙伴,但说实话,虽然人数众多,但优秀的产品,或者说合格的产品并不多。他们大抵会抱着“对产品感兴趣,对创造可能性”感兴趣,但在入行之后却又被因为“对用户需求不清楚最终变成了原型的搬运工”,“对自己能够创造的价值产生怀疑最终开始习惯性背锅”,“对产品经理的岗位重要性不清楚但又觉得自己是整个团队中最厉害的人”……

最开始那会我总觉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学习方法不正确,或者没有前辈做点拨。于是我曾经就花费了很多精力去分析成功的、有一定名气的、在行业内公认优秀厉害的产品经理的职场履历,并且找了一些产品经理的基础课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和小伙伴们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尝试。但最后发现好像学习方法和名师点拨并不能提供什么真实有效的长进,即使有一些产品经理有学习和主动提升的习惯,但又会陷入「将书本上,得到里的方法论奉为圭臬」的困境。

后来在我复盘这件事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我本以为的「不同工种的区别只是技能掌握高低」并不正确,事实上「不同工种之间的区别还包含基于以往习惯所建立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理念等等」。

运营这种类似的岗位大多倾向于对结果负责,所以如果是短平快的试错重复验证得到结果这种类似的工作就很容易上手;设计这种岗位大多需要通过对媒介或设计作品的结果进行思考,要么迎合自己的创作理念,要么迎合他人的审美标准,所以有迹可循的工作相比之下就可以快速上手;研发这种岗位非常容易通过结果来验证自己的能力提升,所以跳槽转型之后是否能够对结果和过程进行控制并去改变影响因子就很容易做提升;需求分析师对于实际的用户和业务需要一定的了解,对于大多数细节会考虑的比较清楚,所以对于变化不多的工作工作就很容易上手。更别提还有无数人选择了跳槽之后,但又进入了不那么互联网化的公司,整天在写各种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写的文档……

上面这段话可能说的并不准确,但我想你能读懂我想表达的是不同工种在除去所必需的技能以外,都有一套适用于行业的行为准则,将原有行业中的行为准则带入产品的行当,不经过思考就加以使用很有可能就走向了完全错误的方向。产品经理这个行业需要非常高的责任心,担当,同理心等各种基础的,偏向于人性的相关技能。这些技能并不是什么显性的一教就行一学就会的东西,学习,认可,掌握这一套能力本身就会花费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

而且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上道了,可能还差的远。一个人很难意识到自己有多蠢,思考有多浅薄,跨过这个坎,才会真的开始成长

在我最近的产品团队中,我发现总会有类似的特征展现出来「习惯于快速回答上级或客户的问题,但发言的内容很少经过思考;习惯于承担责任,但总觉得因为公司和领导的原因自己成为了背锅侠;习惯于表达对当前公司中制度或管理规则的不信任感,但又不愿意去为之改变什么,觉得这个社会理应如此;习惯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但又不愿意向他人学习」……

我猜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小伙伴大多看过一个图片,叫做「达克效应」,如果你没有看过也没事,就是这张图: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最后成为大师,走到持续平稳的录上去。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其实大部分人最终都没有走上去。我想,大部分人没有完成的原因其实陷入了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的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在这个部分遇到困难。当你处在愚昧山峰时并不知道自己在愚昧山峰,甚至觉得自己可能在绝望之谷,这个时候就会很难受。

作为一个领导者,我觉得在这种时候愿意说一些「可能会得罪人的真话」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我们都难以发现自己在愚昧,但是我们又很容易发现他人在愚昧山峰。很多人没有得到真实反馈的是真的自己做的很厉害吗?其实更大的原因是无法得到真实的反馈,他人「并没有必要和职责去戳破自己的一层幻想呀,更别说戳破这层幻想还要去承受其他的相关风险」。

管理者要想给别人这个反馈,是要承担自己受伤害的风险、得罪人的风险的,所以它才需要担当(其实作为产品经理,每一个行为和决定其实都是需要有所担当的)。

当然,有的人会说“你给别人反馈的时候,也可能你自己是一个傻逼,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呢?”这句话没错,提出建议的人当然可能也是在愚昧之巅,被提出建议的人反而是对的,但这也恰恰证明了每个人都可能在愚昧之巅的事实。

但是,无论谁对谁错,让管理者去主动提出反馈这件事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很重要。重要到关乎于整个人类、国家、组织,其实我们能看到很多的事情,解决方案在旁观者看起来就在那里摆着呢,但是在局中的人就是不会去做决定。就我平日的观察来看,这种愿意去担当的能力其实非常稀缺。

在管理里面,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上对下要真,下对上要实」。上级对下级要足够真实,本着愿意帮助他人进步和提升的目的讲出真实的反馈,而不是维持一团表面的和谐。下级对上级要足够实在,不懂就问,不会就说,反对就讲出来,而不是表面上唯唯诺诺,背后又做很多煽风点火的事情。

身在局中的人不愿意去担当,因为他做了这个决定之后,不知道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会遭受很多人的反对,甚至可能在尝试失败之后丧失了他人的信任。这个担当的最可怕之处就是,他的印证周期可能是很远、很长的,可能半年,可能三四年,可能要花费数十年。而在职场中,可能你的行为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时候,你就被那些不认可你的人 diss out 了,你离职走人,大家还是按照已有的轨迹继续循环,问题依然存在而无法得到解决,身在局中的人并不觉得问题和自己有关又依然对环境产生各种抱怨。大家打着「产品经理」的 title 做了很多不是「产品经理」应该做的事情……

这才是最可怕的,到底应该怎么形容这种情形呢?

我想了很久,「又菜又爱玩」简直太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