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异见的迷思
再怎么说,异见都可能是事实的一部分。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里面的内容也开始走样,从给自己打鸡血的鸡汤,旅行和美食的打卡,看起来有用但是几乎不会去用的干货,好玩的段子和笑话,和公司相关的新闻或者 PR ,以及随着热点来也随着热点走的实事新闻。每一个人都想变成更好的自己,在社群打卡,报班学英语,读书写书摘,跑步健身,创业,我们看到的世界越来越丰富,没有什么矛盾。
但总觉得那种“小众”的声音越来越小了,比如说,政治。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就不太谈论政治了。
有的人认为谈论政治没有用;有的人认为在国内谈论政治是很危险的事情,轻则封号,重则喝茶;有的人认为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有的人张口就是你国赵家;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局很大的棋;有的人认为屁股决定脑袋。
自打我从运营正式转产品之后,就对朋友圈甚至各类社交媒体中的文章见怪不怪了。不论是打着“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的旗号,还是打着“你的朋友圈都在看”的旗号,本质上其实都是流量的生意,而通过流量赚钱这件事,其实真的没什么可挑剔的。更别提,我太知道这些为了流量的人能做出来什么事,甚至有的事我都亲身实地干过(运营肯定会有一套基于自身属性获取流量的方法论)。
而随着流量所产生的舆论,嘲讽,攻击,谩骂,侮辱,让各种政治立场与道德立场开始激烈的交锋,直到最终双方的观点开始对立,开始和自己以往的朋友开始划清界限。坦白说,目前为止我几乎还没有见到让我舒服的以一种比较缓和的方式去针对某些热点信息讨论的环境,哪怕开局再好,最终都会随着观点的冲撞,姿态的高低而走向撕裂。
更不用说现实中的双方总是基于一小部分真相与一点点概率,就认为自己才是正确一方。看着通过流量与舆论捆绑对人们话语权的捆绑,人们也越来越愿意通过短视频,几分钟读懂一件事之类的二手信息源获取信息(部分的真相总是比全部的假象更有效果),并上升成为自己的观点,我总是有点难以接受,因此也产生了无数的迷思:
不终身学习就落伍了吗?不去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打拼就代表着放弃吗?大多数人定义的对错真的是对或错吗?民主到底有没有用?西方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天然对立吗?他们都看到全部的真相了吗?
“为免被自以为是所蒙骗,社会科学常常强调要学习当一个「专业的陌生人」,以超越日复一日的争吵。见到现象,不用马上批判,更重要的是去追寻原因”。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挺有道理的,如果能够从现象深入到表皮下思考原因,总不会吵起来吧。不论事情复杂与否,产生观点总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随着思考越发仔细,越容易发现无数细小的碎片产生,反而越容易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把一件事通过不同的维度拆解到不同的微观层面,是十分残酷的。因为你会发现,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绝对的真相,我们所了解的永远只是基于自身立场的那部分信息。而如果“立场”是座大山,我们永远不知道山的背后发生了什么,它是否更残忍,或者更善良。
前些日子和朋友讨论女权,一方面,我认同应该在基层人群中大力倡导男女平等,但藉由“朱之文家里被踢开大门”的热点新闻,我又十分明白在部分农村环境里,如果“家中无男丁”任人欺负的可能性则会更高。当悲剧还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时,我们只能庆幸,自己没有成为这“复杂”的一部分。我们在朋友圈的打打杀杀,讨论对与错,并不能最终改变这些悲剧者的命运。
同样,谈论政治可能是没什么用。但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不再是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上古时代。如果不是你对就是我错,不是生就是死,一方一定要占据法律和道德的制高点而不给对手任何辩解的机会,那我们这些年,到底进步了什么?
我不是一个始终保持中庸和沉默的人,也知道自己阐述立场可能的后果(虽然我目前在身边的环境中还未见到)。但我总觉得,既然大家都无法获知真正的全部的真相,那总可以把持有异见人的观点,他们所阐述的“事实”当做我们了解事实的一个途径。
我们想要的,到底是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还是说谁站在了谁的一边?
Tips
你可以在 http://www.politiscales.net/ 测试你的政治倾向,测试内容包含以下内容:
- 人们为什么是这样的?
- 司法需要扮演何种角色发挥何种作用?
- 现代一定比过去强吗?
- 国家,民族,与国界的关系是什么?
- 生产资料应该公有还是私有?
- 政府应该管理市场经济吗?
- 如何对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进行平衡?
- 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
在评论区举一个伪独立思考的例子:
美国目前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不就是冒着疫情风险重新开工,多死人救经济;要不就是继续停摆,少死人但是多失业。RT 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搅浑水的角色,他是这样做的:
第一步,告诉人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他们都在反对复工,支持人们隔离而非恢复经济,而像扎克伯格甚至在Facebook上把要求复工的集会消息全给屏蔽了。但与此同时,一个铁一样的事实是这些超级富豪变得越来越有钱。比尔盖茨“捐助”并且拥有了疫苗事业,贝索斯的亚马逊更是这场疫情的最大赢家,大家都在失业,互联网巨头们却在不断的发财。
第二步,RT 采访了亚马逊的基层员工,让这些员工自己讲述故事。(这里有个背景,疫情期间持续高强度无防护的工作对普通员工来说意味着风险,当你周边的同事也被感染的时候你自然会希望公司给你提供防护,可是亚马逊其实并没有能力去给员工提供足够的防护,毕竟美国目前医护人员的防护都不足)。这时亚马逊直接以“违反社交安全距离”为理由开除掉了闹事的员工。毕竟“你要防护物资来保护你的同事,我不能提供,我就把你开除了。我开除你,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执行安全的社交距离。”
第三步,随着对这些员工进行采访,他们自己就展示了目前的工作困境,各位观众眼睁睁看着亚马逊迅速暴富,而基层员工不仅没有因为公司迅速增值而获益,反而不得不冒着风险工作,会是什么感觉?
让读者通过媒体选取出来的信息,沿着设计好的逻辑通路进行“思考”,进而得出媒体想要受众们得到的结论,表面上每一位读者都依据“事实”进行了思考,但其实数据样本的偏差与并非因果关系的二元对立则是很多人很容易踩进去的逻辑陷阱。
这里最妙的地方在于人们对于自己思考之后形成的结论,总是深信不疑的。
信息源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