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简单,可激怒
我不想生活在认为善良是弱点的世界里。
我始终觉得,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不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善良都是最应该拥有的最宝贵最基础的品质。当然了,工作岗位与工作目标的不同并非就与善良这一性质是相违背的,事实上在我经历过的有限职场与公司经历中,哪怕公司环境再恶劣,办公室政治再浓厚也都会遇到过几个发着光的伙伴。
而且,我们需要坚信善良是可以被传递的。
我 17 年在一家旅游公司上班,说来巧合,我当初入职这家公司并没有经过投简历的过程,而是由一名前辈介绍我入职的。在毕业那个晚上,summer 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加入这个团队,聊毕我问了一句“为什么会选择邀请我加入公司呢?”
summer 说,“你记得当初我新来之前 A 公司(我之前实习的一家公司)的时候,我坐你对面,那会大家都很忙,我也有点新加入一种环境的困惑,你当时作为一个陌生人,在微信上告诉我公司的日常情况,在哪里拿零食,什么时候下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嗯,这个小伙子真的很善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想到你了”。
后来回到成都后,我自己报名去学习了红十字会急救员证,心里想着万一平时突然遇到紧急情况也能提供点帮助。但成都市当时能够报名的只有成华区的培训班,于是连续两个周末四天时间我都早上 6 点起床从高新区出发(然后到下午五点多才能回家),穿越大半个成都去成华区上课,不过最后还是顺利拿到了红十字急救员证,拿到证后我又和公司的 HRD 聊了蛮久,最后成功在公司内举办了一场急救培训。
当然了,选择善良,就有可能会遇到嘲讽,遇到冷漠,甚至最终遇到反噬(现实生活中也有“善良”的人在背后被他人形容为傻子,也有那些“原本善良”的人忽然性格大变)。但我想选择善良,意味着你最终会收获更多,而你也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失去自己的人格光辉。
这里有一种简单的人际交往模式——“善良,简单,可激怒”,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觉得你可以研究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真正的善良是明码标价的,那些没有底线,没有原则的善良更应该被叫做“圣母心”,千万不要做滥好人。你需要明确自己善良的对象究竟是生活中的哪些人,肯定不能是那些恶意一而再再而三伤害你的人,毕竟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嘛。
对于我而言,善良的源头是想尽己所能为身边的人发光,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但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既然我们逃避不了终将改变世界的命运宿命,那为什么不尽己所能让这个世界变好那么一点呢?(即使是一点点也是变好,对吗)
不要单方面善良,也不要给他人过多获得你善良的机会,可能当时你会觉得这件事的成本很小,但是请你相信我,世界上很多恶心的人,压根不值得一丁点来自他人的善良。
可激怒,如同上面我所说的那句“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能够有底气的拒绝别人,对他人说“不”,是十分重要明确自己底线的一种行为。不然总会有些傻逼不懂事的觉得“诶,他退步了,他忍让了,那我还可以再进一步”。
当然了,这一步和商业谈判中的极限施压并不是一回事,切勿混淆这二者。
那简单呢?说白了,就是你的行为有规则规律,而不是那种捉摸不透完全不透明的人。即使是与你没有打过照面的陌生人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你的行事规律。对于他们而言,即使与你是第一次认识,也能够快速知道你是一个“善良好相处”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有底线,不能无故欺负”的人。
坦白说,这一点并不是那么好做,仅仅凭借语言,或者单向的沟通都不能实现快速被他人理解,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我十分建议你听从内心的感觉,你是否有那种初见陌生人时就无理由讨厌的感觉呢?相信我,很多时候这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但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越深刻的关系,就越需要简单,爱憎分明的人也许并不会被所有人喜欢,但总是能收获最好,最深的关系。
有原则,有立场,有温度
谢谢~
现在的人 善良只会被别人得寸进尺
?
我只允许我的善良被狗吃一次,如果我发现你不值得我的好,那我会把这次帮助当成是最后一次主动帮助。
像博主那样慢慢建立起行为边界,我觉得是自己的内心强大为前提?
人很主观,喜欢和不喜欢都是一点一滴的瞬间决定的~
? 其实你说的也对,博弈论里好像最简单的解法就是你上次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最大可能降低自己吃亏的风险。
没想到博主这么快就回复啦~
我可能会做的多一步,对陌生的他人先释放善意,主动帮助他人【有点最新的一篇稿子里说的与他人主动建立连接意思】。但如果你给到我的反馈是不好的,我不喜欢你这个人,那我就会默默疏远你。
人心里都会有一杆称~
如果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想成零和博弈的游戏,可能就是囚徒困境,社会总体福利最低。但并不总是零和游戏,也可能会有合作共赢,把蛋糕做大的时候。
嘿,我和你差不多,主动积极一点,最开始不带标签。
棒棒的
?
非常感谢作者的分享!我最近也正在被类似的问题困扰。
关于“简单”的这一段启发到我了,在平时,除了工作场合新朋友总感觉很难与我熟悉,可能就是因为工作中有意无意维持了一个一致性的人设,但非工作场合习惯性把自己隐藏起来,根据不同情境选择性展示一部分自己,很难与他人建立相对深入的了解,期待作者分享关于“越深刻的关系,就越需要简单”的故事,哈哈哈哈。
另外,“可激怒”的度好难把握啊,我常常会徘徊在说了不,但是后来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做法激进了和没说不,又觉得自己好像不太爽,应该相信自己感受之间。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做自己了。简单这一部分并不是为了“维持简单的人设”,所以“形式化的把自己变成一个二元判断的机器”,简单的核心我理解是我们的处事方法和原则底线是一致的。
而基于一致的处事方法和原则底线,我们明确表达“他人的行为会让自己不舒服”,这个就是可激怒啦。换个角度说,敏感是一件好事情,但可以尝试“自己对他人说 NO 之后,他人是不是真的明白了自己的底线”,如果他们知道了,那就是可激怒,如果他们还是不知道,那就是还不够深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