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价值观输出
与其说那些“让人生厌”的事情是有人肆意妄为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倒不如换个说法,真正让人生厌的是否认他人的价值观,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情让人难过了,今天就来絮叨絮叨。
输出价值观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常见的事情,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经意间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大到评价“公司新来的同事是一个不容易相处的人”,小到“今天晚上的火锅不够好吃”。
但为什么同样是输出价值观,有的人会让你讨厌与反感,而有的人却让你可以接受甚至为之改变呢?
在有的人看来,价值观其实基于道德方面的一整套主观评价观点:什么好,什么坏,什么值得,什么不值得。它们和基于事实判断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统一且唯一的标准,价值观可以是包含多种观点的多元化理论,是事实判断不行。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如果一句话能够用“某人应该(不应该)做某事”来表达,那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道德判断。但对于价值观而言,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虽然我们的选择不同,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而输出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将自身主观观点强加给他人的一种行为,比如某些很流行的观点“终生学习才能成功”,“男生就要关爱女生”,“996是一种福报”等等。事实上价值观的输出本身就带有资源、地位、经验与话语权的天然不平等,为什么工作中有人对有BAT背景的人充满信任,生活中有人对名牌大学求学的经历奉为圭臬,其实背后的深层逻辑也是一样的。
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 Jonathan Haidt 在自己所写的《正义之心》就针对这个问题聊了聊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心中内置的道德模块绝不仅是西方知识分子所认为的“只有伤害他人和造成不公才是不道德”。人们心中内置的道德模块至少有六个:关爱/伤害、公平/作弊、忠诚/背叛、权威/服从、圣洁/堕落,以及自由/奴役。
而每个人的道德观则处于这个六维空间的某个特定位置,因此也就决定了人们的道德观的差别。有些人更加重视关爱,有些人更加重视公平,有些人更加重视自由,这都不是错误。所以为什么人类在很多社会问题上处于不同阵营,而阵营之间无法说服,因为所处的阵营对于道德的理解是很不同的。例如美国的保守派对六大道德模块都同样重视,而自由派(也就是左翼的进步主义者)偏重于关爱/伤害、自由/压迫以及公平/作弊,自由至上主义者则只关注自由/压迫和公平/作弊。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与其说是在进行价值观的输出,到不如说是在“重复的对自己与他人进行催眠”。我以为对于大多数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而言,阅历也好,思考也好,都还十分浅薄,没有什么必要去“以长者的姿态向他人传递一些人生经验”,尤其是看到那些和自己年纪相近甚至经验还不如自己的盆友,带着一幅“等你经历多了就懂了”的表情,我总觉得十分滑稽。
对于我自己而言,虽然我也总在告诫自己,不要去宣扬自己的价值观,但其实像前文所说,在日常的交流与文字之中,自己的价值观也无法隐藏。只能说我不会去强迫他人认可自己的观点,或者老是摆出一副长者的姿态去指点他人。其实在沟通或文字中能够通过思辨的形式,讲解自己产生某一种想法或者逻辑的过程本身,可能就是对那种洗脑式的价值观输出的一种辩驳。
从和朋友日常沟通与交流的结果来看,认可或反对的结果都有,虽然得到了反对总会有点不爽,但这也说明我所想表达的观点得到了比较客观的思考和评判。这一点,还是挺让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