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如何面试产品经理
这一次是针对产品岗位的面试经验。
前两年写过一篇如何对候选人进行面试的基本流程,那今天来聊聊以往对产品经理面试的一些经验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达成一个共识,产品经理这种创意类岗位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职业,由于产品经理的“成功”往往会受到公司与以往环境的巨大影响,不同公司里对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要求,工作内容分配与企业需求都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只用产出来衡量产品经理的能力并不是十分合理。此外,产品经理这种岗位也很难用一些外部的证书或者资质(比如 PMP,NPDP,项目管理师等等)来衡量专业度好坏,更别提获取产品经理相关知识的渠道五花八门(公众号,知乎,即刻,播客,微博等等),也很难通过某一些产品经理是否有过相关 KOL 或者知识理论的了解来衡量。
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可以在面试中找到一些“能够帮我们优中选优”的思路,提升面试的效率。
常见的三类产品经理
一般来说,我们在面试中见到的产品经理可以分为这样三种:
- 资深,愿意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具有同理心;
- 专业,逻辑清晰,从内心深处喜欢做产品;
- 不适合,总是有某一个短板导致无法在产品领域里深入;
我们可以展开说说。
我觉得第一类“愿意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具有同理心”的产品经理是非常罕见的。
回想在以往的工作中,能够“找到事物本后的本质规律,一针见血的洞察到事情运转的真相”的产品同行真的不多,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将自己的想象和假设包装为事物背后的真相(但不见得一定会求证)”。
带有同理心的产品经理也是非常罕见的,这里的同理心是指能够在站在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并且能够准确的察觉或判断他人的感受。大多数产品经理可能还停留在“基于逻辑和刻板印象进行判断”的状态里,就像是“流程多了一步,用户的好感肯定会下降”,但是下降的好感有多少呢?往往就不可言说了。
由于不同公司与不同产品的环境不同,我觉得产品经理天然就是要去面对“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因此具备以上两点能力的产品同行,在面对陌生环境时,能够第一时间给到的解决问题方法和输出能力都应该是非常强的。
我给第二类“逻辑清晰,从内心深处喜欢做产品”打上了“专业”的标签。
逻辑清晰的要求应该非常简单,能够基于事实进行假设,并根据数据验证假设就能够符合大多时候的要求。在面对高压,紧急的问题时也能基于“理性”而非“感性”的方式处理当前的问题就够了(但也有非常多的产品经理,真的就是“胡搞”,做事情的时候更多是基于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而忽略事实)。
而“从内心深处喜欢做产品”这个要求,坦白来说真的不高,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标准,但无奈的是太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也并不从内心真的喜欢做产品”这件事,在以往面试产品经理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人背后的逻辑是“薪资高,没有特别的专业性要求,有管理的权限”而选择产品经理这一岗位。
第三类人群总是会有一些短板,我认为始终无法在产品行业里做的足够深入与长远。
但很尴尬,基于以往收到的简历和面试经验,这一群人在产品经理的行业的占比还不小。
这一类人群应该有很多例子,比如“自以为逻辑清晰但大多时候仅仅围绕表面数据思考”,“自以为点子多思维灵活但又缺乏持久性与验证精神”,“自以为智力与情商优于他人但实际 EGO 极大”,“自以为能够为公司带来了收益但实际功利心过强”,“自以为掌握道法术但其实更注重自我表现”等等,我相信产品行业里这样的“同行”肯定不少。
从简历进行判断
根据我的经验,“好的”产品经理和“差的”产品经理,在简历上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的。
简历其实是候选人对自我的认知,也正因如此我们能够从简历中大概了解到候选人的三观,也就能够从简历中判断出对方是否有对“产品经理”的基础能力。
此外,查看候选人简历的时候需要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度标签化”,这个也是我在去年遇到的实际问题。候选人在简历中用一定的篇幅介绍自己曾在抖音,OPPO,腾讯等多家公司的核心岗位任职,拿到简历时直觉告诉我哪里不对,但又没有仔细思考,后续面试才发现“在大厂中担任产品经理岗位,是这份简历中唯一的优点”(当然这个其实是我的问题,美化简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说我们还是应该基于标签来反推候选人的整体能力如何,后续面试时也可以根据标签来综合总结候选人自我夸大的程度)。
而好的产品经理简历,在快速浏览时就能发现对方能够充分站在“面试官阅读简历”的位置来编辑简历,是花了心思编辑设计的,排版得当,描述清晰,在岗位中发挥的作用与能力都能基于实处进行总结。而不是很多简历中出现的“能信任,值得托付,不拘一格的长期主义产品人。”
从提问进行判断
坦白来说,当前市场上产品经理的通病可能还是“最后五十米”的问题,大多产品经理的候选人往往都喜欢泛泛而谈“竞品对比”、“数据埋点”、“需求分析”、“产品运营”这样一些概念,可是再问具体的,基本就不了了之了,让面试官很难继续往下。
例如需求分析怎么才能做好?就单纯写文档吗?怎么写?关键的东西是什么,产品“管理“里的管理究竟要做什么事情?管理研发迭代具体要做什么事情?支持客户和销售具体是怎样的支持法?负责的产品获得了超过千万的营收是怎样达成的?你在销售业绩增长的过程中做了什么事情?你认为“负责”到底应该负责什么?产品按照 MVP 原则践行,具体是怎么践行的?
都说不出来。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问题有标准的答案,但肯定得有一套自己的认知理解,哪怕是因经验不足而形成的一些误解或偏差,可以有来有往的商榷讨论,呈现自己一套自洽的逻辑也行。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所在的团队缺乏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没有对应的掌法,遇到最关键的事情往往依靠经验的惯性,此外对于产品行业的认知不够全面,产品管理有哪些职能领域,相互如何配合什么的,也缺乏认识。
当然,我们是如何得出“最后五十米”的问题呢?主要还是基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提问:
- 围绕对方过去做过的事情提问;
- 围绕对方不熟悉的事情提问;
前者主要问一些“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你是怎么想到的?”,“在做之前考虑了什么相关因素,又做了什么准备?”,“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哪些问题在做的时候和最开始的理解不一样了?”,“你现在是怎么理解这件事情的?”,“如何有一次重新来的机会,你还会做什么?”
在提问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基于对方的历史工作经历,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学校背景,年龄等综合因素进行考量。毕竟产品经理面试主要还是看潜力(后天能够发展的程度怎样),而并不是说我们单纯就为“大厂,名校,高职级,有创业经历”这些事情支付薪酬。
而后者呢,则主要就是问一些“只有面试官熟悉但是对方不熟悉”的事情来进行综合判断。如同我们在前文所说的,产品经理解决的问题可能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那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就可以判断出对方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对应的思维框架与思考模型是怎样的。随后我们也可以根据对应的问题进行对应的发散,比如做一些复杂的功能就必须要找到一些能够创新,能够突破的候选人,毕竟杀鸡焉用宰牛刀。
从潜力进行判断
当然,在实际的面试提问过程中(尤其是在提问的时候),我们也能够验证对方的潜力如何。比如自省,自信,学习能力等等。
自省能力就是愿意“发现并且承认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比如问题理解错误?回答的答案不符合面试官预期?自己缺乏某些方面的必备能力?等等。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自己的短处,但关键点在于自己能否认识短处,并且尝试自省,从而改变或者提升。
自信也是同样,在面对来自他人提问时,是否能够在保持谦卑的同时沟通并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承担“信息枢纽”的角色,需要和不同部门的不同角色进行沟通,因此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找到证明自己专业度的沟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能力也很重要,至少在 98% 的简历中都会出现一条“学习能力强”。但我们应该知道,对于工作经验浅的产品经理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学习能力强”不应该只停留在“我能够快速了解新的行业和新的事物”就足够了。对于已经有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来说,如何在已经有自己的工作节奏与方法论的同时又能够继续学习,或者改变已有的方法与习惯。如果自认为有这样的学习能力,那应该如何证明?
举个例子,同样是学习能力强:
- 小明能在工作中充分探索,及时反思复盘,锻炼自己提升思考问题的本质的能力;
- 小刚在工作中能够按照同事的建议及时修正方向,最终能够及时响应所有已知的问题;
- 小华每一次遇到错误与问题的时候,老板都会及时支出,小华也能够及时调整,但总会遇到新问题;
这三者代表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
以上,大概是最近面试产品经理的一些经验总结,欢迎一起交流~
管理岗位通常对具体某些业务不太清楚,但是上传下达以及产品运营思路一定要清晰
非常不错,学习到了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