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 落地困难的原因
根据经验总结了一下常见的“OKR 落地难”的问题。
之前经历的几家公司中都有尝试使用 OKR 激励产品部门输出,有几家公司也尝试过引入外部教练和 OKR 分析师来研究探讨“怎样的 OKR 是当前团队中所需要的”,但根据我的实际发现,好像我们在花费了漫长的时间之后,OKR 依然无法真正落地,甚至有一段时间老板都有一种“OKR 只是核心管理层在新年引入的管理工具,需要向投资人较差,我们无法落地就算了吧”的想法。
但让我以一个普通参与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看,我觉得 OKR 难以落地,可能就是这三个原因:
一、没有践行 OKR 的土壤
OKR 并不是所有团队改善当前工作方法与气质的灵丹妙药,引入 OKR 一定是有前提的。在我看来,这里的前提就是“团队中的所有人对当前的工作有足够的安全感,认同当前工作的价值与自己的身份,认可公司提供的管理制度与落地”,在满足这个条件的基础之上引入 OKR 才是合理的。如果团队中的大多数人都无法从工作中获得安全感,认为自己的收入薪资与自己的付出并不匹配,那引入 OKR 所想达成激励的难度就很高了。
这里的前提有一点像是管理逻辑中的“双因素理论”,一份能够提供足够吸引力的工作会由“保健因素(如前文所说)”与“激励因素(比如工作中有挑战性,能够获得成就感等等)”所构成,前者用来让人们能够稳定工作,后者用来让人们能更好工作。
在“保健因素”能够满足的情况下,再去进一步提升保健因素撑死也就是让大家以平常心去工作,并不能起到激励的效果。这种时候再去引入 OKR 引导团队激励才有可能出现新的可能性。
同样,践行 OKR 的土壤还需要团队内部能够基于 OKR 在日常管理中进行落地,需要团队内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参与到 OKR 的设计与拆分之中,需要不同部门为了同样的目标提供支持与协助,仅在某几个部门中尝试 OKR 也难以落地 OKR。
二、把 OKR 与 KPI 混为一谈
很多时候,团队在落地 OKR 的时候也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本着“既然已经有 OKR 了,那咱还要啥 KPI”的想法设计部门的年度与计划目标。但是在制定了 OKR 之后很容易会发现随着外部的商业环境变化,以往设计的目标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需要了(有一部分原因也源于在制定 OKR 的时候并不合理)。
这就会导致在日常管理与周期末的评估时,我们发现 OKR 的目标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调整难以汇总,而管理层又会认为 OKR 没有办法很好的衡量当前周期的产出,也无法面对当前外部环境因素的挑战性。
实际上 OKR 与 KPI 应该是分别面对“明天”和“昨天”过程的衡量的。而当这种评价过程无法建立“正循环”时,就有可能不断出现“员工不愿意设定一些面对不确定性的创新探索”,“因为考核压力与成本导致员工和 leader 针对 OKR 进行不断博弈导致的内耗”这种类似的事情。
最终的结果就会变成,一线的员工觉得公司管理制度频繁变更没有定数,考核周期结束后老板也经常改变,工作不开心;领导层觉得引入 OKR 并没有发生真正的改变,公司中的团队与组织花费了很多时间投入在 OKR 的管理之中,但最终获得的成效非常低,不愿意坚持推广 OKR。
三、拆分 OKR 没有章法
即使我们没有遇到前两者的困境,但仍然有可能在 OKR 拆分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我觉得主要的问题依然局限在“拆分 OKR”的这个层面,比如这几个问题:
- Object 描述不清楚,只有一句大概的文字进行描述
- Object 中包括了大量细节,罗列部门或个人的日常工作
- Object 描述空洞,比如“让 XXX 变得更好”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觉得“问题主要局限在拆分 OKR”的层面,OKR 落地的效果是否足够好,除了团队中是否能够提供让 OKR 良好生存的土壤,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 Object 的 Owner 是否能够真的“思考拆分出清晰且明确的方向,并在在落地过程中以 OKR 为目标,在各种场合中进行目标管理”,在某一阶段的 OKR 完成之后,也能够基于完成情况进行合理的反思与总结,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帮助与引导。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时候的 Object 会变成:
- 针对不同的产品设立单独的 Object
- 在 OKR 周会中描述很多“即使没有 OKR 自己/团队也需要完成的进度”
- 缺少对于“更好”的定义
尤其是最后一点“对于更好的定义”,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是很多团队的通病。每一个人对于“更好”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角色不同团队评价“更好”的指标也都可能出现很大的区别。比如运维实施团队理解的可能是产品部署周期与成本的降低,研发团队理解的可能是出现的 bug 变少紧急发版的次数变低,销售团队理解的可能是客户主动愿意采购产品医院变强,产品团队理解的可能是能够帮助客户解决具体业务场景中的问题……
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更好”也是可以按照 MVP 的原则进行有序拆解的,并不需要让公司里的全部团队与组织为某个目标提供支持。比如像是“希望能够推动市场更好的了解产品”,我们实际是可以按照市场,推广,运营的层面先进行尝试,投入的成本有限且可控,当我们发现市场有明确的意向之后,再提供产品与研发资源进行支持。
当然,在实际的工作中,OKR 的设定肯定还需要因地制宜,也不存在说一定有“某一种完美的解法”可以搞定所有公司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OKR 并不是灵丹妙药,如果发现自己当前的公司与团队并不适合使用 OKR 进行管理,也不见得就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使用 KPI 或者已有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进行逐步调优,也可能是帮助自己对团队进行更好管理的方式之一。
实施看直属领导,一旦关乎到人管理,希望一切都好。
哈哈,说再多方法和逻辑,最后落地都是要看人的
并不是所有的公司和业务体系都适合OKR
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OKR
是的
制度是否有效,企业文化和管理者是否适应,才是最关键,很难一个一个人手把手去教或纠偏
是的,确实这样,即使有教练挨个去带,也不可能就解决问题根源了
OKR并不适合目前国内大多数公司的现状,或许一些公司在尝试,但很起到真正的效果,需要的是整体人员素质的提升。
OKR 基于热爱,并且需要有自驱力,我们的文化属性不太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