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文章讲述了一个逻辑,“由于人类头脑的工具性所限,必然决定标签式与碎片式的运作模式是无法让人类看到自我的执念的,这也是人类无法看到自己也无法了解自己的根本原因。究其原因,是因为一切都是头脑的想象,这也被叫做头脑的局限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抵只有痛苦和实感能让你觉醒”。

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奋斗是一种,享受人生是一种,浑浑噩噩是一种,无所事事也是一种。人最大烦恼是不知道自己要啥,目标不明确,其实如果选择了就不抱怨的话,生活未必会有我们所想象的这么艰难

比如说社会中有一个普遍观点的是“哪怕你是富二代,你也仍然要去努力去拼搏,不然家产迟早被你败光”,但其实我会觉得,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其实还是因为上大多数人面对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努力,而富二代由于祖辈已经提前努力了,可以享受下延缓努力的片刻轻松,但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想好,就容易失衡。

我想,就算不努力,只要不伤害他人就行了吧?不同意富二代可以不用努力的人,如果自己是富二代那你就好好努力咯,如果不是富二代那也不用想太多了。 

忘记是在之前啥地方看过一个说法,叫做“内在有光”,一个人如果真的内在有光,其实就不太需要用外在来证明自己了罢。有的人痴迷于物质,有的人痴迷于权势,有的人痴迷于自我塑造的上升与进步的美妙假象。可难的终究还是自我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有的人总会用“这是我应得的”来包装自己的“贪欲”,有的人会用“我怕你会出意外”来包装自己的“掌控欲”。其实能力不够就是能力不够,好好努力认清自己也就完事了,我一直以为很多东西你能力到了,自然就会出现

最近在思考购买物质与内在有光的关联性,就比如有的人会买奢侈品,有的人会买潮牌(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一双鞋可以卖四五万),有的人会在月薪三四千的时候买Dyson的吸尘器,可这一切的的购买与血拼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想了半晌没想通,反而对消费观得出一个结论,唯一的答案就是“花钱不后悔就成”

如果一定要花钱,那就尽量让自己花的舒服一些吧。物品真正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要给自己带来足够的舒适感和满足感,而不是把它们穿戴出去然后告诉别人“我有钱,我买得起”,买什么东西并不能让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千万不要被物质的表象所迷惑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观,理性消费就够了,愿每个人都买的舒心,用的安心。

btw 有一句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切记不要盲目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