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尽皆知,今天国内的 2C 市场早已经是 BAT 的天下,任何 2C 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都是——我到底是卖给阿里还是卖给腾讯呢?

贸易战的热点好像过去一段时间了,刚才去看了一眼,度娘告诉我已经进展到了第中美 13 轮贸易磋商,不过好像这件事情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可能是已经对新闻热点与各类新闻类 app 上的头条推送都已经见怪不怪了吧。

随着前段时间贸易战如火如荼的开展,有一个观点也被抛了出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中,中国有很多伟大的公司和巨型国企,可为何仍然没有出现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大公司,尤其是提供软件服务的大公司?

对于中美的互联网巨头而言,双方在 2C(to customer)业务上的收益和市值几乎并驾齐驱,虽然有小部分差距,但至少在规模与市值上相提并论,而在 2B(to business) 的业务上,美帝在市场规模与拥有的巨头企业数量来说,可能会高出中国几个数量级。

不得不说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国内互联网巨头最原始的商业模式都是希望做 2B 业务的,百度最初是给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的技术支持,腾讯最初是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增值服务技术,阿里最初是从企业黄页开始尝试自己的商业模式,网易最初也是给电信出售邮局系统从而赚取了第一桶金。

血一般的事实给当年的“巨头”上了一课,死守 2B 死路一条,转型 2C,阳光灿烂。

有的同学就会好奇了,为啥在美帝这片“金色”土地上就能够绽放出SAP、Oracle、Salesforce这些巨型 2B 企业,而国内的“黑土地”中就只能生长出金蝶、用友、鼎捷这些老牌企业呢。两者在公司市值与规模上差距实在是过于悬殊了。

原因其实是这样的,美国企业在过去两百年的成熟商业发展中率先进入了市场红利枯竭的状态(可能是四五十年之后的中国),再加上地广人稀,美国企业不得不寻求如何提高自身效率与实现创新的突破口,而 2B 市场所提供的生产力工具,对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需求都会起到明显的关键作用,所以美国ToB市场发源远远强于中国。

而中国则大有不同,劳动力充沛,市场庞大,就像是东北当年的黑土地,随便种点啥,不用精耕细作都能发芽成熟,好容易跨入千禧年驶入了信息高速公路,没过多久又引来了 4G 和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升级,一切外界因素都促织你的心态越来越急躁又焦虑

在这样急躁的环境中,很少有企业家愿意扎扎实实在 2B 市场深耕,2B 企业就像是在种果树,3年起步,5年初见成果,而 2C 市场就像是种韭菜,收割速度快的飞起;而风投机构就更不愿意花费精力在 2B 市场了。更何况 2C 市场窗口期短实现跃升的可能性极高,而 2B 市场窗口期长、慢、实现技术沉淀与服务壁垒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现在的新变化

对于阿里来讲,新的增长引擎已经变成由阿里云为企业提供的中小微云上业务;腾讯也在最近强调自己将为传统企业进行赋能,2B 业务也将变成新的核心增长引擎。而对于资本来说, 2B 领域的企业客户粘性高,企业服务公司在存续期及抗风险能力上也强于普通 2C 企业,虽然不像 2C 领域覆盖的用户那么广,但这确实是一门稳健的好生意,不仅仅是投资机构,腾讯和阿里这两年也在疯狂投资 2B 企业。

中国互联网正在逐渐远离,那个能在短短两三年之间,横扫 2C 市场的流量与商业模式的年代。而小米、美团等一批踩着红利期末班车上市的企业,已经在资本市场证明,它们不再像过去几年那样受资本追捧。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去看, 2B 对企业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制度建设”,之所以存在,意义就是为了帮助其他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升级与完善。虽然收获期太长,对前几年“战时”阶段的中国互联网来说也缺乏吸引力,但对于今天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反而成为了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之一。

当然了,对于 2B 类型的企业服务来说,其实也会遇到比如明确客户,明确价值,明确障碍等诸多问题,找个机会另写一篇新文章来仔细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