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
到底什么是产品思维?
现在越来越卷了,我们在工作中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本质上机会的增长又不能抵消压力的增长,一方面我们要获得新技能新本领,一方面又不想因为过于“努力”被戴上工贼的帽子。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好玩的背景,一位做短视频的朋友,忽然让我给她讲讲产品思维是什么。仔细一想,好像设计,产品,项目,短视频,自媒体等各种行业里,大家都在讨论“产品思维”,仿佛你不管做什么行业的什么工作,都无法逃脱“具有产品思维”的要求,而且那些成功的人,好像都在说“是因为我具备产品思维,我才距离成功如此近”。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不同行业里说的“产品思维”说的是一回事吗?我们怎样做才能把“产品思维”真的落实在工作中?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业务都在提“产品思维”,但这到底是啥东西呢?
什么是产品思维?
先让我用一句话解释下产品思维,产品思维其实就是一种“让你明白如何让产品有用,而且获得人们喜爱的能力”。和大多数工作中可以靠学习与练习获得的技能一样,这个技能也是可以在培养与训练之后获得的,以目前大多数人的能力来说,只要我们没有到乔老爷子的那个程度,都不要在没开始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本领。
具备产品思维的人,大多喜欢讨论他们喜欢的产品,也因此他们会比其他人更早的接触到一些新东西,生活中那些率先购买 P3 电脑通过拨号或 ADSL上网,花费不菲的资金购置新设备(比如上古时期就接触到 Sony 的 Walkman,MP3 播放器的人们,率先使用搭载 Android 系统或 htc 手机的人们,因为好奇开始使用 iPhone 生态设备的人们)的人们,早期就尝试使用 notion 或者 airtable 并将其提升自己生产力的人们,总是在具备产品思维这条赛道上,稍微比别人跑的早一点。
但需要注意的是,具备产品思维的人并不仅仅会讨论(或关注)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产品;与之相反,他们会在工作与生活中思考更多“漫无边际”的问题,比如:
- 为什么某个产品更适用于某一类人群;
- 某个产品的新功能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 为什么字节跳动的抖音总是能打败腾讯的 20 多款短视频应用;
- 为什么一个假期不见家里的爸妈就开始使用 XX 商学院研究理财;
- 为什么 A 站不再有资格被 B 站视为对手;
- ……
他们渴望搞明白某件事情背后的真实原理,也渴望弄清楚那些成功的产品具备的亘古不变的要素都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思维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眼光,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
那么同样的,作为产品经理来说,怎么评定产品经理是否具备产品思维呢?当然不是说分析竞品,关注行业动向那么简单,这些问题都属于产品经理的基本功,比如你可以扪心自问“写一份竞品分析文档出来真的很难吗?”,不要回避思考那些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比如:
- 抖音有那么多功能,到底哪个功能真正奠定了他短视频之王的地位?为什么?
- 如果你是公司当前某个产品的实际负责人,你会如何帮助他走向成功?为什么?
- 大多数人们都反感那些“在地铁里用扬声器放歌”的人群,你会想过设计某个方法来解决它吗?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也请注意不要把那些“看似与产品思维相关,其实只是远房亲戚的问题”混淆,比如:
- 你最喜欢的产品是什么?
- 如何制定 X 产品的定价策略?
- 你如何在电梯里向一个潜在顾客介绍某个产品 X?
为什么说这些问题并不是产品思维呢?因为产品思维是一种用来理解或预测人们想要某个技能的能力,而并不是要真切实际的去解决某个实际的问题,产品思维是一种考虑人与产品之间持续性关系建设的工具,而不是对每个特性与能力进行持续迭代的技能。当然啦,我并不是说后面这种技能不好(事实上这种能力也十分宝贵),只是在某种层面来说,这些技能实在太务实了。
怎么培养产品思维?
培养产品思维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借由你的好奇心,观察并且思考这个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世界。
1.培养属于你的观察力
可以先从观察自己开始着手,你上次对某个产品发出 Wow 的赞叹是什么时候?上次觉得使用某个产品时开始不耐烦又是什么时候?上次在和某个朋友(或者同事)交流时感觉开心的时候是哪一天?上一次觉得忽然开始不喜欢某个人的时候又是为什么?
随着我们不断的观察自己程度的加深,我们也需要花费一些注意力去关注他人的反应,小明上次给我安利某个产品的时候是哪一天?小李上次抱怨同事和领导到底是因为什么?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到底是单向倾诉比较多还是双向讨论比较多?
此外,作为这个组成这个社会与世界有机的一份子,也需要想想这个世界的反应。最近的热门新闻和八卦谈资是什么?有没有哪些最近科技圈或者媒体圈交口称赞的新设计?知乎或者 v2ex 上有哪些新的有意思的提问(或者 battle)吗?以及那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这样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当你观察到的内容(或者结论)越来越多时,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一方面好像那些驱使世间万物前进的核心规律慢慢浮出了水面,另一方面好像搞不明白的事情也变得愈发多了起来。
2.掌握属于你的思维模式
在每一次你提出新的“为什么”时,你也应该通过实践或者思考,弄明白背后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不然只是变成了一个活体“十万个为什么”。而在思考那些真实的原因时,不外乎使用这样的几种方法:
- 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或者文章;
-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文章得出自己的思考与结论;
- 在进行思考与得出结论的同时与他人互动,确保自己不沉溺于自我幻想之中;
- 不断的循环,改善;
当然了,想要真正的践行“思考-理解-提升”的过程,真正的好奇心与敬畏心是不可缺少的,在不断提炼自己产品思维的同时,你会发现很多学习与掌握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产品直觉”,这里的直觉指的不是“基于经验的不断复盘”,而是“内心世界中关于某个行为的唯一答案”。
当然了,这一点听起来有些玄学,但如果用最终的结果来衡量,大概就是“你越来越能够确定某个事情(或者功能)做了之后会带来新的成功,而不是沉溺于不断的做新的事情,并且在做事情之中找寻做事情的意义”。
但是有一说一,具备“产品思维”模式的人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取决于人们习惯的生活、工作模式之中。比如容易亲近的人会愿意通过倾听客户反馈修正自己的产品思维,敏感的数据分析师或者运营出身的人则会习惯通过在大量的数据中进行校验建立属于自己的产品思维,理性的产品经理则会基于反复的迭代与功能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产品思维。
当然,仅仅通过一些实践和结论并不能保证我们的每一个选择与决定都是正确的,很多时候可能因为我们的见识,眼界还没有真正打开,我们通过经验所建立出的因果关系可能压根就是错的,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经验和积累也有可能只是单纯的自以为是。
我们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好奇心了解来自产品使用者的真正声音,就像与人打交道一样,这本身就是一件“学习、反馈,重复迭代”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不仅提升了产品本身,也提升了产品背后的那一群人。
什么都可能当作产品来审视,是产品的一种丝维吧。
这样说也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