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了今天的日记,发现已经在新公司工作了18天了。随着稍微和新的同事熟悉,稍微和新的工作熟悉,稍微和新的环境熟悉,每天中午去食堂吃饭的食量也稍微变大了一点,尽管忽然间患了食道炎,但好像随着食量变大,口味依然是往常一样的平淡,尝不出什么太好吃的味道。

甚至于在饱腹之后,就想瘫倒在工位上。毕竟没有沙发,也没有床。

上班没几天,嘻嘻就送了我一盆绿萝,我猜大致是为了鼓励我“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如同这盆中的小东西一样焕发出十足的生命力,努力鼓着劲去呼应生命”。但我隐隐约约的担忧,别又过不了多久,它就和家里的绿萝殊途同归,枝叶蜷曲,叶瓣发黄。

前几天午休的时候刷朋友圈,看到了一个蛮有意思的观点,大概是说“人们不仅仅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要一直在路上”。说的其实蛮对,仔细想来,更多人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没有一直在路上,但反而总是有一股意气风发的感觉,强硬的以一种自以为自信但外人看来十分幼稚的姿态,指点江山而又意气风发。

这一点我一直没想通,而且一直很好奇。没想通的是他们真的觉得不通过质疑反思实际操练结合经验,把二手的方法论加以自用就能领悟精髓吗?好奇的是他们真的没有因此受到质疑或遇到困难,哪怕产生一丁点对自身能力或素质的质疑吗?

这样的自信,真的是太酷了。

周四的时候和同事争执,然后晚上和朋友聊天,不经意的发现我的“自我阶段”似乎已经过去很久了,不再去强调自己是否被标签化,不再在乎是否有人真的理解自己,不再执拗与固执,不再因为别人的言行举止自己的情绪失控。某些意义上可能我是比之前变得豁达潇洒了,我不再那么畏惧了。

打字说话的时候会考虑这句话说出去是否会让素昧平生的人觉得堵心,语气变得温和,怕伤害到他人某一刻的好情绪,有时候甚至为了那么一丝的moment要装可爱,在意识到有人面临的困境刚好自己有类似的故事,从而愿意去分享自己的经历。本以为这可能是一个好习惯,毕竟在能够给予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友善我觉得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了。更何况并不想伤害别人。

当然了,我承认自己的渺小和脆弱。我也承认以上的行为尽管受到多次好评,收获的认可与友情越来越多,但总会遇到人“我很不喜欢这样,我很不舒服。”

算了,不喜欢就不喜欢吧。按照广义价值观来讲,我们要坚持贯彻“每个人都想做独立的自我,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做自我的内心动机”。对于这些人来说,让他们做「自己」就好了。

但我有时候会想,有的人看上去对自己的方向和价值观十分笃定,但可能真的没有那么笃定呢。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在最终做成了搞定了之后,回过头去看,才有点说话的资本。而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越深,越能找得准自己在世上所处的位置,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做事不多,导致视野不够广阔(这一点和游戏里迷雾都没有开全,就敢说自己是第一的人,要么是开了作弊器无所畏惧,要么是板上钉钉要被对手暴锤)。

有一段时间山本耀司有一段念白特别火,他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去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好像写了有点多,意识流就是这样子。
感觉要早衰了,还是要早点休息,要好好休息。
好好休息意味好好生活和好好工作,毕竟能花还得能挣嘛。